【殯儀知識】12個親人去世禁忌須知、守夜流程一覽

親人去世禁忌12個注意事項、什麼是守夜?

由「傳承殯儀」分享帛金信封寫法及格式

了解一些基本的殯儀知識,不僅能夠幫助我們妥善安排後事,更能確保我們尊重逝者的最後願望。本文將為您介紹12個親人去世禁忌和相關的事,以及守夜的流程和一些常見問題,希望能在這段感傷的旅程中提供一些實用的指引。

一般喪禮流程

現今的香港,喪禮的流程一般分為幾個主要步驟,每一步都有其重要性和意義。了解喪禮禁忌對於家屬來說也非常重要,這樣可以避免在喪禮過程中觸犯傳統禁忌,尊重文化習俗,避免冒犯他人或神靈。

設靈儀式:
通常在先人出殯前一晚舉行。在這個時候,會進行相應的宗教儀式,親屬們會在靈堂守夜,以此為逝者開路,祈求亡者的靈魂得到安息。

入殮與大殮:
入殮是指將逝者的遺體放入棺木中,而大殮則涵蓋瞻仰遺容、封棺與辭靈等過程,這些儀式常伴隨著不同宗教的禮儀,如道教的破地獄、佛教的說法封棺或基督教的入殮祈禱禮等。

出殯與下葬:
靈柩被運往落葬地點或火葬場,香港家屬只可以選擇土葬或火葬,同樣會進行相應的宗教儀式。如果先人從醫院殮房直接出殯,則只可進行簡單的儀式,但仍需遵循基本的禮節。了解出殯流程和出殯程序對於家屬來說非常重要,這樣可以幫助他們在困難時期更好地應對,並確保逝者的願望得以實現。公眾殮房也常被用作舉行追悼會的場所,雖然有時間限制,但提供了半戶外的空間進行簡單的儀式。

安排纓紅宴:
喪禮結束後,先人入土為安,後續不再進行法事,這標誌著所有喪禮儀式的完成。當日,家屬會設宴款待親朋好友,象徵著未來將有接踵而至的喜事,寓意吉祥如意。

守夜是什麼?守夜流程又是怎樣?

守夜是出殯前一晚的重要儀式,孝子及家屬會在遺體旁過夜以示哀悼,這也是服喪期間的一部分。有些家庭會在靈堂守靈,這意味著在親人出殯前一天,家屬聚集在一起陪伴逝者。傳統上,這是一個家庭團聚的時刻,現代則更多是一種象徵性行為,表示對逝者的最後告別。

誰要負責守靈通常由家庭決定。常聽說孕婦不能守靈,因為傳統觀念認為靈堂的氣場不利於孕婦和胎兒,至於嫁出去的女兒是否可以守靈,則視家庭習俗而定。守靈的禁忌因地而異,但重要的是尊重逝者和家屬的心意。

點解要守夜?

守夜(亦指:守靈夜)是指家人陪伴離世親人在靈堂過夜。這個習俗來自於早期科技不夠發達的時代,當時沒有殯儀館和凍櫃,逝者的靈位和遺體通常只能放在家裡。為了避免野貓、野狗或老鼠等動物破壞遺體,家屬需要在入殮前守靈,確保往生者的安寧。隨著時代進步,現在香港殯儀館內遺體多數存放在溫度較低的靈寢室,減少了被小動物打擾及減慢遺體腐化的情況,因此守靈的意義也逐漸變為家人對逝者的最後陪伴和悼念。

守夜的流程

守夜當天下午四點左右,主人家會到靈堂,由堂倌協助披麻戴孝,然後開始向逝者上香。喃嘸師傅大約晚上六點會開壇念經,為逝者超渡。現代的守夜儀式通常在法事結束後就結束了。不過現在的香港的殯儀館亦都允許家人留到第二天早上,然後直接進行出殯儀式。

守夜的喪禮禁忌

守夜期間,有幾項喪禮習俗禁忌需要遵循。首先,應避免在靈堂內大聲喧嘩;其次,忌食葷食,以免冒犯逝者。此外,守夜期間別去其他靈堂參觀或對其他先人不敬。這些禁忌旨在維持莊重的哀悼氛圍,並表達對逝者的尊重。

守夜的禮儀與注意事項

守夜的禮儀通常包括以下幾點:

  1. 守夜時間:守夜的時間通常從晚上8點開始,到第二天早上6點結束。這段時間內,家屬會輪流守護在靈堂旁,確保逝者的靈魂得到安寧。

  2. 守夜地點:守夜的地點通常在家中或是殯儀館。現代社會中,許多家庭選擇在殯儀館進行守夜,因為那裡提供了更為專業和舒適的環境。

  3. 守夜人員:守夜的人員通常是家屬或是親友。根據傳統習俗,孝子孝女是主要的守夜者,但其他親友也可以參與,表達對逝者的哀悼。

  4. 守夜儀式:守夜的儀式通常包括誦經、燒香、點燭等。這些儀式旨在為逝者祈福,幫助其靈魂安息。

  5. 守夜注意事項:守夜期間應該保持安靜,避免喧嘩和高聲說話。這是對逝者的尊重,也是維持莊重哀悼氛圍的重要方式。

在守夜期間,家屬應該注意以下幾點:

  1. 保持清醒:守夜期間應該保持清醒,避免睡覺。這是對逝者的最後陪伴,也是對其靈魂的尊重。

  2. 避免使用電子產品:守夜期間應該避免使用電子產品,例如手機等。這樣可以保持莊重的氛圍,專注於對逝者的悼念。

  3. 保持安靜:守夜期間應該保持安靜,避免喧嘩和高聲說話。這樣可以維持莊重的哀悼氛圍,表達對逝者的尊重。

  4. 注意亡者的身體:守夜期間應該注意亡者的身體,避免發生意外。例如,確保遺體周圍的環境整潔,避免小動物的侵擾。

總之,守夜是親人去世後的一種重要儀式,表達家屬對亡者的思念和懷念。守夜的禮儀和注意事項應該按照傳統習俗和文化意義來進行,這樣才能真正體現對逝者的尊重和哀悼。

親人去世禁忌十二個注意事項

在面對親人的離世時,家屬應注意一些親人去世禁忌,以免無意中冒犯他人或神明。以下是香港傳統中式喪禮中常見的禁忌,雖然不同地區、宗教或習俗會有所不同,但這些僅供參考:

喪事期間著裝應簡樸,通常以黑色或白色為主,避免過度裝飾。
喪事期間,因喪事被視為不潔,應避免進入寺廟,以免不敬神靈。
喪事期間被視為帶有霉運,因此應避免拜訪他人,防止將不幸帶入他人家中。
傳統觀念認為喪事與喜事不宜相混合,因此喪期內最好避免參加婚禮。不過若經新人同意,則可參加。
喪事期間,家屬通常無心慶祝節日,如端午、中秋等家人團聚的節日可省去部分活動。
在喪期內不剪頭髮、指甲或剃鬍子,是出於對父母的尊重,表示哀悼的心情。
若喪期內家中出現昆蟲或小動物,應避免殺生,因這些生物可能被視為先人的化身。
若家中設有神位,通常會用紅紙覆蓋,以避免神明接觸喪事,紅色面朝內,白色面朝外。在出殯後,才可移除紅紙,或請喃嘸師傅進行回家旺屋的法事。
需謹慎避免包含牛肉和馬肉。根據中國傳統,地府的鬼差為牛頭馬面,祭品中若有牛肉或馬肉,可能會冒犯它們。
據說鯉魚是觀音的座騎,因此,在先人去世後食用鯉魚可能會影響先人的輪迴福報。
許多家主認為在家中播放佛教經文可以超度先人,其實往往適得其反。根據中國傳統,先人剛去世時,需要在陰間報到並接受審判,未能這麼快返回陽間。此外,並非所有的佛經都適合用來超度亡魂。

在親人去世後的第一年,家屬在逢年過節時需要特別低調,以示對逝者的哀悼和尊敬。

根據傳統習俗,家屬應該在節日前後低調地祭拜亡者,避免參加任何喜慶活動,如婚禮、生日宴會等。

這段期間,家屬的衣著應避免使用紅色,因為紅色象徵喜慶,與哀悼的氣氛不符。 此外,家屬在節日期間應避免高調慶祝,這包括不舉辦大型聚會或派對,也不應過度裝飾家中。這些行為被認為會沖淡對逝者的哀悼之情,並且可能會被視為對逝者的不敬。保持低調的態度,不僅是對逝者的尊重,也是對家族傳統的延續。

這些禁忌旨在表達對逝者的尊重和對傳統文化的敬重,並非人人都需嚴格遵守,但了解這些習俗有助於減少不必要的誤會和麻煩。

常見問題

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,年齡超過六十歲的人通常被認為擁有”長壽”的象徵,因此他們會穿著傳統的壽衣進行下葬。對於未滿六十歲便離世的人,他們通常會穿著自己生前喜愛的衣物,而壽衣則作為陪葬品使用。

現今社會觀念逐漸開放,結過婚的人即使未滿六十歲,也可以選擇壽衣送行。特別是在基督教和天主教信徒中,更傾向於讓逝者穿著生前喜愛的衣物,而非僅限於壽衣。

壽衣的設計有其特定意義:寬袍大袖象徵著不受束縛的自由,袍衣若過於緊身則被認為可能影響後人財運。此外,壽衣上沒有口袋,寓意著先人不會帶走陽間的財富。

在守喪期結束後,傳統上會舉行合爐儀式,將逝者的骨灰合併到祖先的香爐中,這標誌著守喪期的結束。這一儀式通常在三年後進行,但有時也會簡化為一年,象徵著逝者被祖先接受,並由後代繼續祭拜。

打齋是道教的法事儀式,在靈堂上進行,目的是為亡者的靈魂提供拯救和慰藉。這個儀式通常在百日的哀悼期內進行,遵循各種文化習俗,如飲食和個人儀容方面的禁忌,以示對逝者的尊重並避免他人的負面看法。如今,打齋的隊伍多為五眾一醮或七眾二醮,整個儀式莊嚴而神秘,從開壇請聖、啟靈招亡,到沐浴淨化、坐上蓮花,直至交經送亡。
送帛金是為表達敬意及協助減輕喪事的財務負擔。傳統上,帛金金額選擇單數,因整數帛金減去吉儀內的一元後,尾數將變為九(有長長久久之意),被認為不吉利。因此,帛金常選擇加$1,如:$501、$1001等。
在傳統習俗中,人們往往會在守孝滿三年後才剪頭髮和剃鬍子。這些屬於親人過世禁忌的一部分。然而,現代的做法更加靈活,只需在先人出殯後,就可以整理儀容,剪髮剃鬍,讓自己重新煥發自信!
重喪(chong sang)古時被稱為「重喪」,這個「重」字代表重複,意思是在一段時間內,如一個月、七七四十九日、百日、半年或一年內,同一家庭連續發生兩件或更多的喪事。在香港的傳統習俗中,這被認為是不吉利的。為了避開進一步的不幸,古人會特別精心選擇出殯的日子。通常,他們會根據逝者的具體生辰八字來決定一個合適的日子,同時小心避開可能招致重喪的日期。

在親人過世未滿一年,家屬需要特別注意一些禁忌習俗,以示對逝者的尊重和哀悼。根據傳統禁忌,家屬應避免參加任何喜慶活動,如婚禮、生日宴會等,因為這些活動被認為會沖淡哀悼的氣氛。此外,家屬應避免去拜神和拜訪他人,因為喪事被視為不潔,進入廟宇可能會冒犯神靈,而拜訪他人則可能將不幸帶入他人家中。

在這段期間,家屬的衣著應避免使用紅色,因為紅色象徵喜慶,與哀悼的氣氛不符。家屬也應避免在家中使用紅色物品,以免破壞哀悼的氛圍。這些禁忌雖然隨著時代的變遷有所改變,但其核心精神仍然是對逝者的尊重和對傳統文化的敬重。了解並遵守這些禁忌,有幫助家屬在這段困難的時期更好地應對,並確保對逝者的哀悼之情得以充分表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