持牌殮葬商(殮葬牌照號碼:2494800258

【訃聞範例】什麼是訃聞通知?家人過世如何撰寫訃文通知親友?

由「傳承殯儀」整理及分享訃聞通知的資訊與結構

當親人離世,家屬除了要面對傷痛,還需要處理不少後續事宜,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環便是發出訃聞通知。發訃者是指負責發出訃聞的家屬或個人。

透過訃聞,家屬能正式向親友傳達死訊,並邀請參加喪禮或追思儀式。本文將圖文並茂地說明訃聞的意思、作用、書寫格式及現代電子訃告範例,讓你在關鍵時刻有明確指引。

訃聞的意思

訃聞(又稱訃告、訃文)是一種喪事通知,用於告知親朋好友有至親離世的消息。傳統上會刊登於報章,現代則可透過手機、社交媒體或電郵發出。訃聞資料包括特定的格式和語言,必須在撰寫此類公告時遵循。

根據《訃聞傳統習俗》的文化背景,訃聞除了提供亡者姓名的基本資料外,亦會列出死亡地點、治喪方式、家屬名單、其他喪禮舉辦內容,甚至加入對逝者的悼念文字。

訃聞作用是什麼?

訃聞的功能不只是公告死訊,還包括以下幾點:

首先,訃聞可用來通知家屬親友死訊,讓關心逝者的親朋好友得知其離世消息及喪禮訊息,避免因錯過消息而留下遺憾。

其次,它能安排喪禮參與,提供設靈與出殯的時間、地點與儀式資訊,使親友可提前預留時間出席。

再者,透過訃聞可表達感謝與懷念,感謝醫護人員、朋友的協助,同時也是對逝者的公開追思,並且能夠真誠地傳達家屬內心的感受。

最後,在華人文化中,訃聞是喪禮的一部分,發訃聞也是體現家屬對傳統禮儀的尊重。

香港傳統訃聞格式的寫法

香港傳統訃聞多見於報章或實體紙本訃聞,通常具有明確且嚴謹的格式。首先,會以「訃聞」、「訃告」、「沉痛哀告」作為標題,語氣莊重恭敬。

接著是正文內容。訃聞正文開首多使用敬語,如「謹此沉痛公告」、「謹啟訃聞」,再陳述逝者全名、享年、生卒日期及離世地點。常見描述如「慈母親某某女士,享壽八十有五,於某年某月某日安詳辭世」。這類文字旨在傳達逝者離世的消息,並表達家屬的哀慟之情。家奠指的是在家中舉行的哀悼儀式,強調家庭在紀念逝者中的角色。

正文中會交代喪禮安排,包括設靈日期、時間、地點、喪葬方式,以及是否舉行那種宗教儀式,例如道教、佛教或基督教告別禮。描述了具體的安葬方式或喪禮安排,確保親友了解葬禮的具體細節。結尾則常以「謹此訃聞」、「敬請親友蒞臨致祭」、「家屬敬啟」等表達敬意與邀請之意。

其後為家屬名單,須按親屬長幼及關係列出,如配偶、子女、媳婦、女婿、孫子孫女等。稱謂需正確無誤,例如「孝男張大文」、「孝媳林黛玉」、「孫男張小明」等。

若有特別安排或家屬意願,亦會於訃聞底部註明,例如「家屬遵囑不設奠儀」、「懇辭花圈」、「設捐款箱代作奠儀」等。

訃聞稱謂應該怎樣寫?

訃聞的家屬名單稱謂撰寫須按與往生者的關係而定,並依照傳統排序,避免稱謂錯誤造成禮節失當。舉例而言,兒子應稱為「孝男某某」、女兒為「孝女某某」、媳婦為「媳某某」、女婿為「婿某某」、孫輩則寫作「孫男某某」或「孫女某某」。

稱謂排序亦講究長幼有序,通常從配偶、子女開始,依次至孫、曾孫、兄弟姊妹等。

正確的稱謂有助讀者了解家屬結構,也展現家族對逝者的尊重與孝心。

訃聞稱謂表速查表格

關系稱謂
配偶妻 某某/夫 某某
子女孝男 某某、孝女 某某
媳婦/女婿媳 某某、婿 某某
媳婦/女婿媳婦/女婿
孫輩孫兒 某某、孫女 某某
曾孫曾孫 某某
兄弟姊妹兄 某某 /妹 某某

香港現代訃聞與傳統訃聞有什麼分別?

隨著資訊科技發展,訃聞的發佈方式也從報章紙本轉變為電子訃聞/電子訃告。

現代訃聞講求實用、簡潔與彈性,不僅可透過 WhatsApp、Email 或社交媒體即時發送,也可結合 QR Code、地圖連結或網上直播功能。

白話訃聞強調現代適應性和靈活性,允許家庭在撰寫訃聞時有更多的情感表達和個性化設計,適合當代社會的需求。

與傳統訃聞相比,現代訃聞內容上較簡要,強調清晰與實用。它容許個性化設計,甚至可包含逝者照片、生平影片、留言板等互動元素。這樣的方式更貼近現代人生活模式,也讓外地親友可即時參與悼念。追悼会的公告通常會詳細說明逝者的過世情況,並宣布預定的追悼会時間,邀請親友參加並表達哀思。

不過,部分家庭仍會同時保留傳統訃聞格式,以示莊重與對長輩的尊重,因此兩種方式可並行不悖,視乎家屬需求與文化觀念而定。

電子訃告範文示範

【訃聞通知】
慈父 陳大文先生(耆壽九十有一)於2025年4月20日安詳辭世。家屬擬於2025年5月1日(星期五)上午10時,九龍殯儀館設靈並舉行基督教告別禮,謹此敬告親友蒞臨致祭。

查詢請聯絡陳明(孫)電話:9123 4567
家屬敬啟

撰寫訃聞常見問題

並非強制,但大多數家庭仍會發出訃聞,讓親友得以悼念與出席喪禮。若家屬希望低調處理,可選擇僅私下通知至親摯友。
訃聞」通常指正式公告死訊的通知,內容簡明、格式統一,適用於報章或社交平台公告;「訃文」則較偏向文學性質,常見於悼文、追思文或報章專欄中。兩者均無對錯,視語境選用即可
若對象為長輩、重要親友或不熟悉電子訊息者,建議事先以電話通知,再輔以訃聞訊息,以示尊重與體貼。 對於一般親友,電子訃告已足夠。

得年
「得年」通常用於逝者年紀較輕,特別是30歲以下者。例如年輕人或兒童離世,訃聞會寫作「得年二十有三」或「得年八歲」。這種用語表達出對英年早逝的惋惜與尊重。

享年
「享年」為最常見用語,一般用於逝者年齡介於30至59歲之間,或無特殊稱謂需求時使用。格式如「享年五十有七」。屬於中性、通用的寫法,適合多數訃聞格式。

享壽
當逝者年過60歲或以上,表示高齡離世,訃聞中會改用「享壽」一詞,例如「享壽七十有九」。這用詞不僅表達對長者的尊敬,也有祝頌其一生平安之意。

耆壽
「耆壽」是比「享壽」更進一步的敬語,專指90歲以上的高齡 者。例如「耆壽九十有四」,表示對長者高壽離世的讚頌與崇敬。

享嵩壽
當逝者百歲以上,則可用「享嵩壽」,嵩字象徵高山,象徵極長壽者的福氣與德行,如「享嵩壽一百零三歲」,用於傳達對百歲人瑞的最高敬意。